在最近的班夫豬肉論壇上,荷蘭Wageningen大學的Nicoline Soede博士指出:“母豬第二胎綜合征是豬群繁殖性能的一個重要測定指標,同時也是豬只整個生命周期中生產性能良好與否的指示劑。”她表示這一綜合征具有斷奶-發(fā)情間隔增加、產子率降低及與第一胎相比產子數較少的特征,這主要與母豬在第一個哺乳期中的體重降低有關。
這一綜合征有時也被稱為第二胎斜坡,一般來說,它總是與第一次斷奶后的斷奶-發(fā)情間隔期延長相關。但Soede博士注意到,目前母豬的斷奶-發(fā)情間隔期較短,經常表現出的癥狀僅為產子率降低和產子數減少。
她介紹:“最近在法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被調查的842家豬場中有38%的豬場存在第二胎產子數至少比第一胎少0.2頭的現象。如果將母豬斷奶-發(fā)情間隔期超過7天和產子率小于85%的豬場考慮在內,則有79%的豬場存在第二胎綜合征問題?!?/span>
母豬第二胎繁殖力的降低可能會導致母豬的過早淘汰。Soede指出:“荷蘭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產子率降低、第二胎產子數及以后幾胎繁殖性能之間的關系。在所有45000頭母豬中,有總計15.7%的母豬在第二胎授精后出現返情,這些母豬在以后的幾胎中產子數沒有受到影響,不過其第三胎和第四胎的產子率降低。
此外,平均來說第二胎返情母豬要早于未返情母豬2個胎次被淘汰(分別為第5胎和第7胎)。這項研究同樣指出,與第二胎產子數較多或中等的母豬相比,第二胎產子數較低的母豬其第三胎及以后胎次的產子數也與此相似。這一研究顯示第二胎繁殖性能下降母豬能夠影響其后續(xù)胎次的繁殖性能,從而導致母豬的過早淘汰。
哺乳期體重降低
Soede介紹,母豬生產性能的降低與其在哺乳期的體重降低有關。一項研究顯示,在哺乳期體重降低過多的母豬與體重降低較少的母豬相比,其排卵率相似,但懷孕35天時的胚胎數量有差異(分別為14.9個和16.8個);同時其著床數也不同(分別為17.2個和19.5個),這就提示我們,體重降低過多的母豬在懷孕大約15天即著床前其胚胎死亡率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哺乳期體重降低后母豬的卵泡質量下降,從而引起胚胎質量的下降。
Soede指出因為哺乳期體重降低是能夠影響第二胎母豬繁殖性能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任何能夠增加哺乳期營養(yǎng)攝入量或減少泌乳量的措施都可以有效改善第二胎母豬的繁殖性能。
同時,她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措施包括提升后備豬體質以保證其具有攝入足夠量飼料的能力及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哺乳期的飼料采食量,如增加飲水的方便性、保證適當的室溫以刺激母豬食欲、調整初胎母豬的第一胎產子數量和斷奶日齡。
其他的措施就是要保證母豬在斷奶后配種前有足夠時間恢復體況。目前生產過程中給母豬的調整時間太短。母豬斷奶后第一次發(fā)情時不配種能提高受孕率15%,在后續(xù)幾胎中每胎能增加小豬數量1.3-2.5頭,但采取這一措施時母豬的非生產性天數增加了21天。
Soede建議從經濟性角度考慮,可以給母豬提供一個較短的恢復時間,而不是整個發(fā)情周期,例如可以通過給母豬斷奶后注射類黃體酮類藥物以延遲其發(fā)情開始的時間。目前的多項應用已經證實在斷奶后最晚14天時進行處理都完全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母豬的生產性能。因此,對于目前哺乳期體重丟失較多和斷奶-發(fā)情間隔較短的雜交一胎母豬來說,適當延長其斷奶后到第一次發(fā)情的時間是一項提高其繁殖力的有效措施。
減輕第二胎綜合征影響的另外一項措施是在下一個懷孕期內促進母豬的體況恢復。
在懷孕的第二-三胎期間,小豬對能量的需要較低,因此青年母豬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恢復其在哺乳期丟失的體重。荷蘭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給第二胎母豬在懷孕的第一個月增加30%飼料攝入量能否增加產子數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兩項研究中,第一項產子數增加了2頭。
根據這些數據及其他人員的研究,Soede介紹在第二胎懷孕的第一個月中增加飼料攝入量確實有利于體重恢復,同時或許也能增加母豬的繁殖性能。
對于目前飼養(yǎng)的雜交型母豬來說,需要給后備豬和青年母豬提供良好的管理條件才能有效激發(fā)和提高其繁殖性能潛力。盡管當豬群整體生產性能非常高時,母豬第二胎綜合征的影響可能會被隱藏,但不容忽視的是它可以對母豬整個生命周期的生產性能和母豬的利用年限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引起重視。
上一篇:母豬預產期推算有訣竅
下一篇:母豬產后不吃東西該咋辦